网站首页 | 教员做家教 | 家长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加盟我们 | |
扬州家教网www.yz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学员库 师资力量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致青年公民》知识要点-- 扬州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您当前位置:扬州家教网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语文
《致青年公民》知识要点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4/2 阅读:4218次 【字体:

《致青年公民》知识要点

【背景知识】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后长期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工作,并坚持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等十余本诗集。

    郭小川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诗人还善于把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自身日益成熟的诗歌艺术结合起来,借助浓郁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体、自由诗、新辞赋体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5年至1956年间,郭小川陆续写成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组诗。课文节选的这首诗歌即为组诗中的一首。它既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又是一首宣传鼓动诗。诗人采用充满革命激情而又富于鼓动性的语言,向人们揭示时代生活的真谛,召唤和鼓励青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敢于“向困难进军”,勇于“投入火热的斗争”。

    诗句响彻着时代的声音,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他的这类诗作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这类诗作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

    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热情奔放的气势。因其便于在群众集会上朗诵,此后成为政治抒情诗创作较为理想的诗体形式。

【阅读指导】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组诗中的第一首,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激情,写了这首诗,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生活,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为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去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过多的内容。

    开篇诗人用称呼转变的方式,点明了题意。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这不仅因为他们“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祖国的精壮的公民”,这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

    接着诗人呼吁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即崭新的生活,表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先以假设句委婉地告诫青年人不要一味单纯、天真,接着一转,提醒他们应该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许多困难、挫折。经过这样的铺垫,诗人很自然地将诗歌推向第一个抒情高潮。诗人充满深情地描述了时代的特征,“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充满了新生的创造力。火热的时代正召唤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

    针对青年人的畏难心理,诗人又从未来、历史、现实三个角度进一步激励。从未来看,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青年人的命运,青年人必须肩负起数倍于年龄的历史重任,投入火热的斗争;从历史看,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还没有完成,青年人必须“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从现实看,改天换地的伟业,将使青年人拥有无上的光荣。或许今天的人们能指出这种激励与呼唤的一些时代局限,比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明显地受“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等。但抛开这些因素,诗人献身祖国建设、改变落后面貌的那种激情、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确让人十分感动。

    最后诗人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阐释两者的关系,告诉青年人:服务祖国与发展自我高度统一,我们贡献给祖国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鼓舞青年人在投身祖国建设的火热斗争中,开拓出辉煌、广阔的生活前景,实现个人价值。

    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价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使诗歌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充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洋溢着真挚的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歌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热情奔放。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20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 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思考探究】

    1、本诗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明确:采用阶梯式

    2、诗歌是怎样对抒写主体提出要求的?和时代有何关系?

    明确:诗歌的抒写主体是年轻人,客体是那个时代的祖国,在诗人的眼里年轻人因为时代的需要而一跃成为“我们祖国的精壮的公民”,因而正是因为祖国的需要,这些年轻的公民要告别自己的年轻时代,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所以诗歌展示的年轻的公民所要进行的工作正是祖国需要他们做的工作,所以说他们的命运和自己的祖国息息相关。

    3、诗歌是怎样把年轻人的命运和自己的祖国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分析体味揣摩)

    明确:诗人用“也许”领起全诗客观的描写年轻人的生活现状——明澈而单纯的内心以及这颗心里装着的世界,这些使年轻人显得不够成熟,未见更多思考;接着诗人指出年轻人需面对面前真实的世界“凄厉的风雨和雷的轰鸣”,伟大的祖国在召唤这些年轻人——她的“精壮的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祖国需要有人为之投入战斗,而对于人生来讲“斗争就是生命,就是最富有的人生”;随后诗人再一次提到主体年轻这个事实,但他马上就给出了回答——祖国交给你的任务“将几倍的超过你们的年龄”,因而作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不能用“年轻”来推卸责任,何况先辈已经“用热汗和鲜血”为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前人梦想不到的事情”,但是这个事业“远没有成功”需要在你们年轻一代手里“已竟全功”,在随后的诗篇里为我们的年轻人描绘了动人的未来景象:长江绝对服从,黄河变得澄清,北京的春天不再黄沙飞腾,黄土高原遍地春风。诗人对于年轻公民的希望要求正是祖国和时代对他们的需要要求,但是不要以为祖国只是要你付出,虽然“祖国需求你们的比任何时候都要多”但是“他给于你的也从不吝啬,你们贡献给他的越多,你们的生活也越光辉越宽广”在这里年轻人和自己的祖国和自己所处的时代的紧密性便显露出来。


  • 上一条新闻: 《相信未来》知识要点

  • 下一条新闻: 《沁 园 春 长沙》知识要点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聚焦网络有限公司-扬州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yzjjw.net 扬州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2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