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员做家教 | 家长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加盟我们 | |
扬州家教网www.yz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学员库 师资力量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寂寞》知识要点-- 扬州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您当前位置:扬州家教网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语文
《寂寞》知识要点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3/23 阅读:5072次 【字体:

《寂寞》知识要点

【背景知识】

 

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亨利·戴维·梭罗墓

    在不同时期,梭罗靠教书与务工过活。他曾经在他家办的铅笔厂工作过,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化生产、降低费用的机器。

    梭罗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受爱默生的影响,梭罗也是一位先验主义者。

    梭罗曾经旅行到过科德角(Cape Cod)、阿基奥科楚科(Agiokochuk) 和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t. Katahdin)。其中的缅因州之行到过卡塔丁(Ktaadn)、车桑库克(Chesuncook)和培诺伯斯科特河(Penobscot River)的东支。

    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

  著作列表

    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个星期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 ,1839年)

    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Civil Disobedience ,1849年)

    马萨诸赛州的奴隶制度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年)

    瓦尔登湖 (Walden ,1854年)

    为约翰·布朗上校请愿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0年)

    远足 (Excursions ,1863年)

    缅因森林 (The Maine Woods ,1864年)

    科德角 (Cape Cod ,1865年)

    马萨诸赛州的早春 (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

    夏 (Summer ,1884年)

    冬 (Winter ,1888年)

    秋 (Autumn ,1892年)

    杂录 (Miscellanies ,1894年)

    梭罗最初与最后的旅行(The First and Last Journeys of Thoreau ,1905年)

【阅读指导】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但是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联结在一起。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位居榜首。如今瓦尔登湖已经成为梭罗追随者们的圣土。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与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梭罗运用朴素的语言,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这甚至会让人感觉不够成熟。这也被看成美国自然文学的特征之一:读者和作者没有距离,就像自然和描绘它的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一样。在美国,在中国,都曾有人指责梭罗虚伪地制造了瓦尔登湖的神话,把瓦尔登湖看成“现代人某种矫情和幻觉的产物”。这样的争论促使人们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绝的吗?孤独真的使人更自由吗?

    《寂寞》是在回答后一个问题。因教科书编选的要求,文章在人选时作了较多删节,但这仍然不影响我们从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梭罗在文章中对人的寂寞和大自然的寂寞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

    梭罗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尔登湖的一员。开篇,作者和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一个愉快的傍晚。在生动的描述之后,作者评述道,这样的生活是寂寞的,“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他笔锋一转,诉说这样的生活能够拥有“最甜蜜的温柔”,能找到“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和梭罗比邻而居的有很多事物·他在娓娓叙说,试图让读者领会到,自己确实“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相反,瓦尔登湖却是孤独的。作者承受着大自然给他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并由衷地礼赞它们。文章的第1至6段主要是平白的叙述语言,静静地将作者的“寂寞”描述出来,第7、8两段则在前面平铺直叙的基础上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对大自然热切的礼赞。

    第1段,作者在一个愉快的傍晚沿着湖边散步,觉得自己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他感触到的任何景致都体现出这样的特征:不是把风景作为抒发自我情感的工具,而是力图将自然的本相摹写出来,呈现它动人的美。他善于调动联想和想像,将身边的牛蛙、夜莺的鸣叫写得十分生动;他表达出了一种很难表达的状态,就是他所意识到的大自然以及他存于内心的独特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他感受到了森林中各种生存状态的动物们,并作了巧妙的比拟:“大自然的看守者”,“生气勃勃的白昼的链环”。

    第2段,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描写一种令人陶醉的“寂寞”:“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这种寂寞是外来者所体会不到的,只有将身心融人大自然的人才能体会。而那些从村里来的垂钓者,能钓到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多种多样的性格,而钩子只能钩到黑夜而已”。这句话是颇有深意的,写出了与大自然相处的两种状态,一种是与它融为一体,另一种是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

    第3至6段,作者进而增加了对自我感受的抒写,大自然博大的友爱清扫了心头庸俗的伤感,使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从而驱除了压迫人的寂寞之感。这些段落中所写的寂寞,更多的是一种属于人类社会的“庸俗的伤感”。作者写道,当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无法消除的时候,自然却与人比邻而居,用独特的方式浸润着人们的灵魂。作者以一颗拥抱了大自然的心灵体会着存在于广袤自然界的孤独,并同时发现了自己生存于大自然中的众多伴侣。他特别提到了两位同样亲近自然的老人,并对他们进行了童话般的描述。这种神奇是大自然赋予的,读来感觉轻松欢快,十分亲切。这种欢快伴随着作者的感慨,一直绵延到文章结束。

    由于作了充分的铺垫,这种感慨和礼赞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

    《寂寞》是《瓦尔登湖》的一个片段,文章的写作特征更多体现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特征。对这种特征很难作细致的解析,而只能从整篇文章所传达出的情绪中去把握和领会。因为《瓦尔登湖》的不朽并不在于某种写作技巧,而在于作者对自然的迷恋、参与和投入,在于他和他描写的对象实现了最淳朴、最亲密的心灵接触.


  • 上一条新闻: 《获得教养的途径》知识要点

  • 下一条新闻: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习要点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聚焦网络有限公司-扬州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yzjjw.net 扬州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2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