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员做家教 | 家长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加盟我们 | |
扬州家教网www.yz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学员库 师资力量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落日》知识要点-- 扬州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您当前位置:扬州家教网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语文
《落日》知识要点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3/8 阅读:7274次 【字体:

《落日》知识要点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晚年侨居美国的朱启平(1915—1993)是《大公报》的名记者,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他曾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

写作背景

    1945年9月2日上午,曾在美军硫磺岛、冲绳岛登陆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密苏里”号战舰静静地停泊在日本东京湾。9时许,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包括中国的徐永昌将军,依次签字。当重光葵拖着那条13年前在上海被炸断的残腿步履沉重地走下“密苏里”号时,上千架庆祝胜利的美军飞机从东京湾上空呼啸而过。

    当年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受降仪式,曾经是举世瞩目的新闻焦点。当时在场采访的中国记者共4名,但只有一位将此历史性事件写成长篇通讯,题为《落日》,发表后备受称许,成为传世之作。作者适当而立之年,名叫朱启平,是重庆《大公报》派驻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随军记者。事实上,在《落日》之前,朱启平所撰随军通讯早已脍炙人口,如《鹰扬大海》记述美航空母舰官兵生活。而上世纪70年代末,他所写在法谒戴高乐将军墓的评论文章《伟大的平凡》,在国内激起很大反响。

【阅读指导】

    《落日》这一长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新闻事件。作者朱启平当时为《大公报》驻太平洋战区随军记者,于日本投降仪式结束后,当即写成通讯并发出。

    《落日》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和鼓舞民众意志的好文章,它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落日》是一篇很好的新闻作品,学习新闻写作的人常视之为范本,它同时又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强烈的现场感和历史的纵深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落日》的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组合材料,每一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重点内容,除开头外,作品都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中心内容。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开头,总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交代所报道的事实的来源。本通讯第l段交代了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精确到分,地点则清楚地交代出作者与新闻事实发生地的距离:“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说明观察得真切。点出自己是“目睹”这一切发生的,是事件的见证人和忠实的记录者,说明新闻来源,表明其真实可靠。

    第2段,扼要地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概括地表述了这个受降仪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作者指出这个受降仪式意味着“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里所说的“70年的奇耻大辱”是指自从1874年5月日本发兵侵略台湾事件以来中国所遭受到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被迫签订的种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文中“简单、庄严、肃穆”是写氛围的,这些是总的介绍,笼罩全篇,为后面的展开,伏下一笔。“永志不忘”,写出了作者的也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印象。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开头这两小段,一下子拎起了全文,让我们迅速地把握住中心。

    第3段,方才是事件的开始。通讯从“天刚破晓”落笔,以后就以时间为经线,逐层逐次往下写。7点多登上了“密苏里”号战舰。在事件开始之前,作者先腾出笔来,描写受降仪式举行之前会场的情景。受降仪式是在一条泊于海湾中的战舰上举行,会场很有些特殊。“‘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篮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鸟瞰式地写出了舰面上人群密集的总貌。然后分写来到主甲板上的人们的身份、穿着、活动状况。陆战队士兵、水兵、军官、各国记者。这里的用笔,可谓抓住人物的特点,要言不烦。如“陆战队士兵”,着重写他们的衣着,用“军衣洁白、折痕犹在”,点出他们对于这场受降仪式的重视,用“满脸笑容”表现出水兵们内心的欢愉,用“互相招呼”道出了他们的忙碌。在写完了人以后,转过去写战舰、周围环境以及海面上的情景。战舰威武雄壮,“16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横空一笔,显示了盟军的威慑力量。“灰云四罩,海风轻拂”,这些对于天象、气候的描写,是静态的,为各国签字代表乘着舰船向“密苏里”号战舰飞驰的描写提供了背景。第3段,乍看上去是闲笔,但是实际上起着渲染气氛,把各种人物调度开来的作用。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签字场所布置的描写,用的是说明手法。它以签字桌子为中心,先从桌子选定、装点、置放的状况写到其他物品(椅子、扩音器、美国国旗)的安排,并且交代了这些物品是怎样布置的。再写参加签字仪式的各种人在桌子四边的位置:桌子靠里——联合国代表,靠外——日本代表,桌前左方——美国海军高级将领,右方——陆军高级将领,桌子后方小平台——摄影记者专用,四周——记者活动区。再接着写自己的所在地——“我站在一座在20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这样把开头说的自己的观察距离落实了。最后写从自己的观察点,看出去所见到的——由士兵组成的乐队、荣誉仪仗队和卫兵。

    这一段是静态描写,像是“场记”,又像是提示,其作用是让读者留下一个心理印象,可以借助于文字想像出人物在即将举行的受降仪式中所处的方位。也把前面所说的“简单、庄严、肃穆”的特点具象化了。如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签字桌,不过是水兵们的饭桌铺上一块绿呢台布,摄影台、记者的观察台都是临时用木板搭成的,不可不谓“简单”。安排得有条不紊的仪仗队、乐队等的布置,不可不谓“庄严、肃穆”。

    下一段,主要是写记者的活动状况。先具体地点了一下时间:8点多钟。形形色色的记者在会场上捕捉新闻。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作者通过对记者们活动的描写,去透视他们内心的兴奋。文字记者眼耳倾注四方,手不停地作笔记;摄影记者四处抢镜头;苏联记者在舰上到处跑,任意照相。高潮尚未到来,最有意义的新闻材料尚未出现,记者们已经在作笔记、抢镜头,他们这样做既是在积累素材,也是在做准备活动,为了能使自己及早进入状态。

    “签字场所”部分,是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是从平缓的场面的抒写中,以场景描写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进一步渲染气氛,表现人们心情。

    第三部分,“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前半部分(第1-2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写出他所处的位置、衣着、神态。“从主甲板大炮后走出一列衣着殊异的人。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到上层甲板上”,像是电影中的一组跟摄的长镜头:人物由远及近—特写(衣料质地、胸前绶带、还礼)—去稍远处(至上层甲板)。在重大的国际外交场合,代表出场的先后是大有讲究的,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在受降仪式代表出场以及后来签字时居于领先地位,这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最久,牺牲最大,贡献最大,也是仪式举行前经过力争而取得的。对于代表们汇聚的场面,作者从话音、笑声、衣着,绘声绘色勾勒出这个“外交应酬场所”的情景,写得很有层次,一切都是“我”耳闻目见,各种语言“起伏交流,笑语不绝”,“身影移动时”见到的是各种色彩、样式不同的军服,不由感叹“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把“点”的描写融于“面”中,从面中突出某一点,使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盟军最高统帅的出场,因为他在受降仪式中的地位,所以单独作一段来写,用的是简笔,没有作细致的描写。

    后半部分(第3段)写日本代表的出场。用“我翘首望去”让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去感知,去领略。与上一部分相比,笔致细腻得多。与前面不同,联合国代表和盟军最高统帅出现时,是“乐声大起”,“乐声又响彻上空”,而这时是“乐声寂然”,气氛一下子变了。士兵们对于来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对于降国之使,态度是严峻的。日本代表团11个人中,重点写了两个人:外相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他头上戴着大礼帽,身着大礼服,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下了”,“梅津美治郎随后,一身军服,重步而行”。这里通讯依据新闻写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据实而写,几乎不带感情色彩。但是,后面通过作者对于历史的回顾,写了这两个人的今日与过去,把两者作了对照。“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的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何梅协定”日方的签字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老对手。作者没有去剖析他们的内心,也没有揭露他们的种种罪行,而是用轻蔑的口气揶揄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今日作为投降者显得过于讲究礼节,拘谨,甚至有些可怜,然而联系到他们过去的作为,就不难想到他们的内心活动。

    这一部分中,时间这根经线,还是很清楚的,8点半—8点50分—稍后。

    第四部分,“仪式开始”,是整个通讯的高潮部分。第l段,写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宣读讲稿,最后“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通讯挑出这一句话来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这句话既概括而又能显示出威严。接下去,写了日本代表签字的状况,重点写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两个人。从动作中,写出了重光葵内心的沉重和表面的故作镇静。重光葵“挣扎上前”,“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几乎一个动作一顿,表现他想用遵守外交礼节,保持外交家的风度的种种做作来掩盖精神崩溃的状态。“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这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他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签字落笔以前装出的矜持,“看”是完全多余的,投降书无疑在签字仪式前看过,再看或者是摆一摆身份,或者是想镇定一下自己,以免失态。“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这有意装出来的舒缓之态,显得相当可笑。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从相对明快的动作中似乎告诉人,他想赶快结束这使自己尴尬的场面。无怪乎引起军舰上层观看仪式的“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作者借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写出内心的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

    第2段,是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按着签字的顺序,一一往下写,有详有略。还是注意突出中国代表,先写了麦克阿瑟的提示,再写中国代表“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文字虽然不多,但是显得庄重。在中国代表签字以后,作品补了一笔,“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从对比中表现出中国代表的风采。这段最后点出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并由时间引发联想,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抒发感慨。用了“14年”三个“9·18”,写出了历史的无情和有情。仪式结束9点18分,1931年日寇制造沈阳事件,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车,到站时间正好是9点18分,两个民族,三个历史片段,两种状态。“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用近于史家的凝练的笔致吐露了作者对于历史的认识。

    第五部分,“投降书脏了”,是全篇通讯的尾声。写了三个小花絮,或者说是小插曲。

    第1段,就是小标题所揭示的“投降书脏了”,作者借机把日本代表又嘲弄了一番:“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与日本人的运气本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这里不过是借题发挥,发泄一番而已。

    第2段,写盟军的空军组队飞过“密苏里”号,以浩浩荡荡的声势,参加受降仪式。“我”先数架数,到后来“只见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这些飞机“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表明了他们这次飞行是显示军威。庆祝胜利的。段末用自己的议论点出,“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

    第3-5段,是由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水手满脸孩子气,但是已经想到要把今天见到的日本投降仪式上的情景,告诉孙子孙女听,这样照应开头说的“永志不忘”,剔出事件的意义。

    接下去,作者进一步深入地阐明为什么不能忘却和怎样纪念。先从胜利得来不易的角度来谈,胜利是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所换得的,意义极为重大。再谈胜利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要具有危机感,用“否则”把问题从正反两面讲明白。结尾用了两句诗:“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抗日战争的胜利,只是我们民族振兴的一个起点,通讯强调了民主与团结的重要作用。

    《落日》刊发以后,引起热烈的反响,被认为是《大公报》发表的最佳的国际通讯之一,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

    《落日》在写作上很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第一,在材料的组合方面,既注意到面上,又能够突出要着重把握的那个点;既抓住了中心,又能网罗有助表现中心、饶有风趣的材料组合为一个整体。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线索的选择和把握。

    《落日》所写的事件,从时间上看跨度并不大,仅仅是早上7点多钟登舰到9点18分受降仪式结束,前后两小时左右,着重表现的空间也止于“密苏里”号的主甲板和上层甲板。但是,人物众多,他们的身份又是各种各样的:投降方的、受降方的,各个国家的签字代表、记者,将领、各个兵种的士兵,要能绘声绘色予以表现,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是很不容易的。作者除了抓一般叙事作品常用的时间线以外,还抓了整体的氛围设置和心理印象两条线。氛围设置的线索,“简单、庄严、肃穆”,在开头总的点了一下以后,后面就多方面地加以渲染。“简单”是因为在海上舰船上举行的,条件上受到限制,“庄严、肃穆”是氛围的营造,也是人们对于日本投降这一历史事件意义的确认。心理印象的线索,也是开头点了一下,“永志不忘”,随后顺着仪式的进行与完成,逐渐在心中定格。“简单、庄严、肃穆”是通过描绘刻画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线索;“永志不忘”是通过作者和通讯中人物的议论表现出来的,是内在的线索。这样的两条线索连同时间线索,组合在一起,使作品内容丰满,容量大,而又不流于芜杂。

    第二,细节的捕捉与刻画。记叙性作品的生命是细节,有了好的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并且能够确如其分地加以刻画,人物就能活起来了。前面作品结构分析时已经提到,如重光葵、梅津美治郎签字时的情景。为了讲清楚问题,我们选择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的通讯中的描写,作一点比较:

    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一份约12×18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

    梅津签字的时候,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荷马·比格特在文中用自己观察到的结论代替了客观的细致的描述,有的细节虽然也注意到了,如重光葵、梅津如何签名等,但是节奏太快,写得粗了一些。不如朱启平每一步骤都作一个停顿,从动作中逐层逐次揭示人物心态为好。《落日》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

    第三,现代的新闻通讯写法与史传散文的统一。朱启平在叙事之中感情显得平缓,基本上是冷静的,也不去透视人物心理。通讯写作,国外新闻界一般不主张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中国传统的史传散文的记事,是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本文多数是先叙后议,注意深入地揭示事件的意义,文章显得酣畅淋漓,让人不仅有所感,有所振奋,而且有所领悟,把自己的思想触角伸向历史的深处。


  • 上一条新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要点

  • 下一条新闻: 《消息二则》知识要点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聚焦网络有限公司-扬州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yzjjw.net 扬州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2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