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员做家教 | 家长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加盟我们 | |
扬州家教网www.yz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学员库 师资力量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指南录后序》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教师频道-【 扬州家教网 - YZJJW.NET】
  您当前位置:扬州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语文
《指南录后序》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5/10 阅读:6028次 【字体:

《指南录后序》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现在江西省吉安县)人。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理宗宝祜四年(1256)中状元,后任刑部郎官。开庆元年(1259)因上书理宗清除奸佞董宋臣不成,弃官返里;再度入朝后又遭贾似道排挤丢官。在宗咸淳九年(1273)为湖南提刑,翌年任赣州知府,坚持抗元斗争。恭帝德祜二年(1276)一月被委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因军情紧急,受命出使元军;被扣之后历尽艰险奔赴永嘉(温州),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帝呙继位后受委为少保、信国公,在福州一带辗转作战;同年十二月兵败被俘,为拒绝元将张弘范招降张世杰,作七律《过零丁洋》,末联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解往大都途中,文天祥先后服过毒、绝过食,均未果。在近四年的大都囚牢中,文天祥宁死不降。元帝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左右令跪,文天祥挺立不屈。忽必烈说:“你如果能像对待宋唐那样对待我,立即任命你为宰相。”文不语。忽必烈又说:“你不肯当宰相,枢密使行不行?”文天祥断然以死回绝。第二天,即公元1283年正月17日,文天祥英勇就义。他的创作以德祜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较平庸,多为题咏、应酬之作;后期作品,大多洋溢爱国激情。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等,总为《文山先生全集》。

【阅读指导】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由于在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经写过一篇《自序》,所以把这篇序叫作“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第1至第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段,述说出使的背景。首先要了解作者面临的危急局面:兵临城下,满朝文武无计可施,“战、守、迁皆不及施”,亡国在即。作者决定出使北营,是因为元兵要求谈判,而“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在这种时刻,作者认为自己“不得爱身”,从这句话已经能看出,作者已经有为国捐躯的决心。而他又考虑到“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同时“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经过权衡,决定出使,并在第二天立即出发前赴险恶丛生的敌营。

    第2段,叙述在元军营不辱使命,捍卫民族尊严的经历。这一段文字述说出使情况,要言不烦。写斗争场面,语言极简练:“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惊动”一词,反映出文天祥“抗辞”的重大影响。虽然军事上失利,但作为国家使节,作者气节坦荡,大义凛然,坚决斗争。叙述的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先是“初至北营”的斗争,元军“未敢遽轻吾国”;接着是因为内奸与敌人勾结,破坏了局面,人被扣押。

    第3段,写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随着内奸与敌人的勾结,形势进一步恶化,“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也就是说此时已经成了俘虏,完全丧失了国家使者的地位。此时作者本想一死报国,但是审时度势,认为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局面还有可能扭转,所以“隐忍以行”。逃脱不是亡命,是“将以有为”。所以作者刚到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以为“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表现了立志复兴国家的急切心情。然而形势又变:“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刚从敌营逃出,又被自己人怀疑通敌,极为狼狈,于是又开始艰难的逃亡历程。这一段文字精要,“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非常真实传神地刻画出当时的窘迫。以下用一串动词“避”、“出”、“渡”、“入”、“展转”等,扼要写出南归行程。

    第4段,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一句“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引出了作者的回顾。作者怀必死之心,蹈必死之地,“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历经死亡威胁,所以文章扣住一个“死”字,从赴敌营抗辞说到“以小舟涉鲸波出”,一口气历数出十八个“死”,写出十七次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再现了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态度,而为了“将以有为也”,他万死不辞,对自己经历的磨难无怨无悔。这一段的情感痛切,写得惊心动魄。

    第二部分(第5-7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报国的心志。

    第5段,说明诗集的内容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第6段,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这段议论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在第4段中,具体地讲述了自己九死一生的艰难,那么,侥幸活下来的意义在哪里呢?自己为什么要南归(包括为什么要写下这些诗)?作者在这里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在这里他表明了自己的意志:“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他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誓不与贼俱生”。作者身居南宋丞相之位,当此危局,有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向,在这里引前后《出师表》中的句子,表明了他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这一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第7段,交代写作时间和诗集名。

    这篇序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疏而不漏。写出使元营的背景、经过,当详则详,当略则略,顺承转合,曲折精妙。文气畅达,富于变化,特别是第4段,以一声“呜呼”发出内心悲苦之情,接着以一连串的“死”句震撼人心,最后则以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悲痛之情推向高潮。文章基调悲壮,感情充沛,通过叙述具体介绍了自己为拯救国家而舍生忘死的经历,表明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阐发为国家安危尽忠职守,万死不辞的决心,如江河奔腾,一气呵成。这篇序文锤字炼句,极见功力。叙述复杂的逃难经过,用了一批动词,竟无一重复;而述说九死一生的十几个“死”句,也极富变化。


  • 上一条新闻: 《五人墓碑记》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 下一条新闻: 《品质》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聚焦网络有限公司-扬州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yzjjw.net 扬州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2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