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员做家教 | 家长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加盟我们 | |
扬州家教网www.yz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学员库 师资力量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谈读书》-教师频道-【 扬州家教网 - YZJJW.NET】
  您当前位置:扬州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初三>> 语文
《谈读书》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1/14 阅读:5509次 【字体:

《谈读书》

 学习要点

  读书,很多人对它不屑一顾,认为"谁不会读书呀","读书,有什么好谈的",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其实,读书的学问很大,"读书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人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书应该怎样来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刻研究才能回答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培根对"读书"的看法。

  一、关于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扫清文字障碍:
  二、词语积累:
  练达     狡黠     诘难   咀嚼  
  高谈阔论   藻饰太平   吹毛求疵

  三、课文内容梳理:
  本文是一篇翻译过来的半白话文,主要对"读书"进行讨论,分别阐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全文论证详尽,丝丝入情,句句入理。

  1、文中作者认为为什么要读书呢?
  作者从很尖锐的问题出发,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罗列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但作者认为"长才"才是最值得推崇的目的之一。"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修剪移接",弥补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的才干要从读书开始,但这并不是说光读书不去实践,只有读书实践之,学以致用,善于思考观察,才能很好地达到"长才"的目的。

  2、那么如何去读书呢?
  作者在阐述完读书的目的之后,又告诉我们书应该如何去读。"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之言","亦不可寻章摘句",在几个"不可"之后,作者介绍了读书的几种方法,"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选读、泛读、精读。作者在这之后进一步指出读书不能孤立进行,要和讨论(思考)、作文(读后感)相结合,"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这样做才能使人有更大更快的整体提高。

  3、读书有什么作用?
  文章在讨论完读书方法之后作者又进一步阐述了读书的作用,也就是说读书对性格的作用,文中作者首先提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在其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因此读书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不断弥补自己的缺陷,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才智。

  4、阅读拓展:
  国外的学者培根有对"读书"的阐述,我们国内的学者同样也有对"读书"讨论,建议同学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阅读一下朱熹的《朱子读书法》,这部书中也有对"读书"的详尽阐述。

  四、问题讨论:
  1、学习了本文后你认为在实际阅读时应如何去读?
  首先要有选择地去读书,读书时要泛读、精读相结合,书中的主要部分要细读,次要的部分要略读,读书之后要进行思考,对作者的观点要有选择地舍弃和继承,最终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才干。

《不求甚解》

 学习要点

  你平时是如何读书的呢?是不管什么文章都精读?还是所有的文章都泛读?亦或是自己喜欢的就精读,不喜欢的就泛读或者干脆不读?

  古代陶潜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一观点曾在文人中产生轩然大波,"文章倒底应该如何去读",是不求甚解呢,还是咬文嚼字,一时间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有人褒,有人贬,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文作者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一、积累词语:
  开卷有益  豁然  咬文嚼字   见解独到

  二、关于作者: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三、关于《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四、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给人以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五、分析理解结构层次:
  1、应该如何划分本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
  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
  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段落具体理解:如何理解作者三部分的观点?
  第一部分: 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但作者并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 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一是引陶渊明所说,言之有据,分析认为"不求甚解"不好的原因是: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 "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 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六、问题探讨:
  1、《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2、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读书切不可拘泥于文字本身,要学会从文字处见精神,深一步去思考文字背后的内容。
  这样读书才能更有收获,才能真正触摸到其精神的实质。

  3、《不求甚解》这个题目既没有表明"反对",也没有表明"赞成",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不可以对它作一点补充,让题目就表明作者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这是对我们进行能力测试的一道题,关键部分在于回答时我们要抓住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观点,把握新旧"不求甚解"的区别。可以补充为"为'不求甚解'平反"或"'不求甚解'之新解"等等,只要意思对即可。

  七、推荐阅读:
  本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也极有说服力,但培根说"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所以我们不能看了这篇文章就轻易同意作者的观点,我们要在广泛的涉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这里我推荐你阅读一下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谈论得也是读书问题,也很有道理,倒底应该持哪种观点呢?阅读完《咬文嚼字》自己再做决断吧。

 

《智取生辰纲》

 学习要点

  一、简介作者和《水浒传》
  1、作者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代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世传其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其生平事迹,旧籍记载很少,传说亦多不一。《兴化县续志》载明代王道生撰写《施耐庵墓志》,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朝至顺年进士,卒于明朝洪武初年,时七十五岁。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因无定论。

  2、关于《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又称《水浒》,是在长期流传的宋元话本(说书人的底本)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此书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力,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表现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鼓吹"忠义"的思想局限。

  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本子,主要有一百回本(写宋江招安后,有"征辽"和"征方腊"等情节),一百二十回本(插增征田虎、王庆的情节),后清人金圣叹将此书删改,砍去宋江招安及招安以后事,称七十回本(实为七十一回)。

  二、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生词。
  1、为下列加红的词注音。
  行(  )怒(  )尴尬(  )这(  )地(  )怨(  )
  午(  )的(  )气(  )望(  )罗(  )噪(  )
 
  2、本文在语言运用了夹杂了一些方言,有些方言与现代汉语同形,但是意思却不一样。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三、课文内容
  课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这一回的题目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题目是编者所加,"纲"是古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生辰纲"即运输庆贺生日财物的组织。

  所选课文涉及的前后故事情节梗概是:大名府留守(留守,官名,是地方长官兼镇守京城之官)梁士杰要把十万贯财宝送到东京(开封),给他岳父蔡京庆贺生日。而梁士杰前一年就曾送十万贯宝物给蔡京,半路被人劫去。此次他选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这批财宝。"自幼飘荡江湖"的刘唐把这个消息告知晁盖,随后联络了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和白胜等人聚义举事,决定劫取这不义之财,并由吴用谋划了智取策略。"智取生辰纲"之后,杨志被逼到二龙山落草,后上梁山。而晁盖等人抗击朝廷的武装镇压,打得官军落花流水,最后上了梁山。这段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面对压迫的可贵的反抗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智慧。   

  1、情节结构
  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杨志押送生辰纲,酷热赶路,众人怨怒。
  第一部分开头写酷热杨志催赶路(第1自然段),于是众人恼怨杨志(第2自然段)。接着写六月初四大热行路(第3自然段),其后众人累全倒黄泥冈,杨志责打招怨怒。
  第一部分既叙述情节之发展"押送生辰纲至黄泥冈",又为"智取生辰纲"做好了铺垫。因为杨志"押送生辰纲"和晁盖等好汉"准备智取生辰纲"几乎是在同时进行着,只不过"杨志押送"是明线所写,而"准备智取"是暗线所为而未道出(从后文"智取"可以推知),明线、暗线在"黄泥冈"相交--"押送"被"智取"。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到结尾):黄泥冈麻倒杨志一伙,晁盖等好汉智取生辰纲。
  第一部分先写杨志见到七人,自说贩枣客(第5自然段),于是杨志稍放心歇凉(第6自然段)。而后见挑酒汉,军汉欲买酒吃,杨志阻拦(第7、8两自然段)。其后贩枣七人吃酒,挑酒汉抢回半瓢倒桶中(第9自然段),于是杨志容许军汉买酒吃(第10自然段),后来杨志一伙被麻倒,贩枣七人装了金宝去(第11自然段)。最后说出七人及"智取"之巧妙(第12自然段)。
  第一部分详细写了"智取"经过,明线、暗线在黄泥冈相交,"押送"被"智取",也是故事结局。"智取"过程描述,正见计谋之巧妙,与实行之周密,方能使谨慎精明的杨志中计,写得错综多变,极其引人回味。

  2、人物形象
  联系《水浒传》内容,课文在刻画杨志这个人物形象上很突出,生动形象的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非常成功。
  杨志由于出身三代将门,所以一心想当官而"封妻荫子",为了当官,他甘心为贪官污吏效力,接受押送生辰纲的危险差使。为了防被劫,他装成客商,显出他的精明老练。押送途中他怕被劫不管天气酷热,强迫军汉赶路,动辙打骂,这既写出了他的谨慎精明,也写出了他专横的性格特点。在黄泥冈"智斗"中,杨志更显出其精明机警之性格;等军汉要买酒,马上想到蒙汗药而禁止;直看到贩枣客喝了酒后没事,他才让军汉买酒吃。
  杨志如此谨慎精明,还是中了"智取"妙计,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刻画,衬托吴用等人智谋的高妙,对表现主旨起到了重要作用。

  3、线索
  故事线索有两条: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等好汉准备智取生辰纲。前者为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索相交于黄泥冈。这样的安排既使故事叙述干净利落,又吸引人耐人回味(暗线内容可由结局而推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问题探索。
  1、这篇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故事中许多情节都是由炎热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写炎热,才能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这种环境描写,不仅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课文中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正是为"智取"服务的。

 

  • 上一条新闻: 《出师表》

  • 下一条新闻: 《杨修之死》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聚焦网络有限公司-扬州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yzjjw.net 扬州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2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