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员做家教 | 家长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加盟我们 | |
扬州家教网www.yz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学员库 师资力量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亡人逸事》知识要点-- 扬州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您当前位置:扬州家教网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语文
《亡人逸事》知识要点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3/11 阅读:4726次 【字体:

《亡人逸事》知识要点

【背景知识】

孙犁简介

   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幼年喜欢说书和地方戏曲等民间文艺。上中学期间,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练习写作。曾在保定育德中学校刊上发表过小说和独幕剧本。高中毕业后,在靠近白洋淀畔的安新县同口镇任国文教员。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和这一带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思想美德,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937年,他到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在《冀中导报》和《红星》杂志上发表《现实主义文学论》和《鲁迅论》。曾在冀中军区开办的抗战学院任教官,讲授“抗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等课程。后到阜平,从事新闻、编辑工作。

   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主要作品如《邢兰》、《走出以后》等小说以及《白洋淀之曲》等诗歌,体现了他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和崇尚。1941年在冀中参加《冀中一日》编辑工作。1944年春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教学和创作。短篇小说《荷花淀》、《麦收》、《芦花荡》等先后于《解放日报》发表。从此,他的作品以清新、细腻的抒情风格卓立文坛。解放战争期间,到冀中参加土改,编《平原》杂志,创作了《嘱咐》、《织席记》等名篇。1949年1月到《天津日报》负责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热心辅导青年创作,发表了反映冀中农村生产互助的中篇小说《村歌》,并着手写表现抗战初期冀中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风云初记》1、2卷合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年4月出版;《风云初记》1、2、3卷合集,由作家出版社于1963年6月出版)。1956年创作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初版)。1958年出版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4月初版)。

   孙犁自1956年患病,搁笔近十载。“文化大革命”十年罹难。粉碎“四人帮”后,发表许多短篇小说、散文、杂文和文艺评论,结集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等。这些作品的笔墨显得更加洗练、隽永、深沉。1981年1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犁文集》,计7卷160万言。

   孙犁的作品独具风采。茅盾认为:“孙犁有他自己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阅读指导】

   孙犁的《亡人逸事》,是痛定思痛的作品。痛定而思痛,则有了“距离”。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观照之后写入诗文,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普遍情感作了一种扩展,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概念”(苏珊·朗格语)。因此,虽然孙犁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

   作者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横断面——“缘定”、“初识”、“持家”、“临别”,由序号自然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其实就婚姻而言,对于从未谋面交谈的新婚男女来说,“天作之合”不过是一句虚言。然而在这里,“天作之合”简直就有了一种神话色彩:确实如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在这一则逸事的字句间,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大凡人们感谢天时,都是因为他享得了自己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的初次见面。四十多年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未婚妻的初次印象:“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盯”、“跳”、“走”、“钻”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结婚多年后她回娘家,作者路过她娘家,叫她顺便一同回家,她却“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突出了妻子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第三部分作者用了铺垫和对比的手法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妻子“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到后来“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后来“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妻子吃苦耐劳的性格由“回家诉苦”和“背瓜遭遇”作铺垫,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凸现了她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的品质。作者对孩子们的话,是对妻子的极高评价。其中“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的细节,写足了妻子对孩予的爱。

   第四部分是文章最感人之处。妻子临终时仍记着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做小职员时,寄至她家两丈花布的事。两旬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极处。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诗经·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的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了多少爱与体贴。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作结,使读者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妇女形象。人至思念之极,往往愧悔之心生。所以作者愧疚地写道;“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深挚地表达了对亡人的极度思念:人虽如风后入江之云飘摇而去,情却永远印在自己的心田,吹不走,抹不去,不思量,自难忘。

   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作者写似淡淡,读者读也凄凄,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入读者心的沃野。本篇不愧为具有悠久传统的“悼亡文学”中的佳作。

(选自《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 上一条新闻: 《金岳霖先生》知识要点

  • 下一条新闻: 《祝福》学习要点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聚焦网络有限公司-扬州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yzjjw.net 扬州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2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

    举报